English

英国国企的商业化改革

1999-06-25 来源:光明日报 ○林 融 我有话说

1979年,英国政府推行的“民营化”,掀起了西方政府管理国企的一场革命。但是,以往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它将国家资产的拥有权透过股票公开上市,或透过与本地或海外买家的直接协商出售,转移至民营市场这一简单内涵。而它更深的含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中,鼓励和提高其民营部分、商业竞争和市场力量等的政策即商业化改革。笔者最近在英国政府国企改革的主要财务顾问,洛希尔投资银行的安排下,就英国政府对国企的商业化改革进行了研究。

英国国有企业的商业化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行业结构的重新构架。它的目的在于引入竞争机制,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使企业更加适应国际化的开放竞争。以英国铁路公司为例,英国铁路公司总裁罗伯特·豪顿爵士坦言:“战略和结构是完全相互依赖的。我认为除非你的结构对了,你的战略才会对。人们现在能看得相对清楚,独立核算的单位在哪里,于是就不会发生交叉补贴及核算模糊的问题。”“不说清楚为什么筹资,而只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资产,是很难筹集到资金的。”在实践中,英国铁路公司确实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铁路公司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组:首先,按业务性质划分,成立铁轨公司,为全国铁路设施的所有者,提供铁轨维护保养和更新的路轨维护公司;成立火车客运和货运公司,将火车租赁给客运公司。其次,按不同的区域划分,铁路维护保养与铁路设施更新分离,每一块都按区域分成六到七个不同的公司;铁路客运由25个公司来承担,他们或者是不同的区域或者是为不同类型的乘客提供服务(如城市之间的客运,以上下班乘客为主的客运服务或者是地方性的火车客运等等);货运分为6个公司,3个大容量货物运输公司和三个集装箱货运公司;铁路机车车辆业务分成三部分,由3个公司来经营。最近,经过重组的一个复杂的行业结构形成于所有业内的运行体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大量合同之上,行业内的不同主体之间签订了约一万个合同,其意义是在原来一体化的工业体系内部建立了新的密切的贸易伙伴关系,从而方便了转让和竞争。

应该特别强调的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业绩制度的引入,而业绩奖惩的量化是为了对企业行为施加影响。它的主要原则是,通过设施有偿使用协议,行业监管者将激励机制纳入业绩制度之中以提高服务水平;所有合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业绩表现制度,对公司起到一个“好则奖,差则罚”的作用。

第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使政府与产业相分离,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机构。

这方面,具体的做法是:制定行业法,建立行业管理构架。例如,电力法规定,行业管理负责人由国家能源大臣任命,职责是:保证所有合理的电力需求均能得到满足;保证执照持有者有足够的能力为其执照上所允许从事的业务进行融资;鼓励发电和配电行业内的竞争。

对行业管理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为防止在行业中从事自然垄断业务的企业滥用垄断力量,实行最高限价管制;二是采取适当的管制措施,以促进生产与供应企业之间的高效率竞争。

如果说英国国企商业化的内容是它改革的核心,那以其商业化精心设计的操作过程则是改革的重要特点。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彼德·罗兰对此有精辟的概述:第一、商业化改革的先后顺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至少在英国这个国家是被这样看待的一个程序,它不仅是一个单一的资产重组,而且是一个发展资本市场的程序,一个开发商业专长的程序,因此如何选择公司来进行商业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那些几乎已经属于民营部门的公司来作为开始,而所选企业的规模已属市场中的“成人”。例如,第一个对公用事业公司的商业化是英国电信,因为它的业务性质是国际性的,可以保证得到国际的认可。第二、国企商业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时间来设计结构、立法和妥善安排就业问题。英国电力行业的商业化付出的是四年的代价,英国电信也是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准备和辩论。

英国国有企业的商业化代价也许是不小的,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过去代价的良性回报,经过商业化改造后的英国行业结构不仅依然适应了全球化的竞争态势,而且在吸引国际资金投入本国工业方面尝到了近水楼台的甜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